问:我有个3岁的儿子,很讨人喜欢,时常为大家的家庭带来欢乐。可欢乐之余,也有烦恼:只须我在家,不论我有多忙,多累,他一直缠着我,就是不愿跟他父亲玩。请问,如何才能改变他这种重母轻父的不好的习惯呢?
答:你说的这样的情况。大家管它叫恋母症或偏亲症。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,这种问题比较突出。
婴幼儿偏亲症是婴幼儿心理方面的一种疾病,其表现是对父亲、母亲态度完全不同:见到母亲亲亲热热,无拘无束,好像是母亲的小尾巴。母亲走到什么地方,他跟到什么地方,不离左右。让母亲为他着装,喂饭、洗澡,让母亲给他讲故事,哄他睡觉。可见到父亲就尽可能躲避,发现母亲不在家,就哭闹不止,婴幼儿的这种病态心理与行为,会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,需及早纠正。
通常来讲孩子新生时候,与妈妈的接触比较多。出生2周的孩子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就会有一种安全感,非常快人睡或者找奶头。看到妈妈的睑或听到妈妈的声音,都会使孩子手舞足蹈、露出愉快的微笑。所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,只须妈妈在身边,孩子就感到开心,感到安全,妈妈不在身边,就会左右探寻,只须妈妈一到,孩子就会安静下来。时间一长,孩子就会形成需要妈妈不离身边的习惯。这种习惯在几个月时还不太结实,但到1岁89个月后就变得较为结实,不容易更改。
伴随孩子年龄的长大,社会交往的增多,他们开始依恋爸爸妈妈亲人,出现社会化的萌芽。进入婴幼儿期将来,需要扩大交往范围,与周围的人特别是与幼年伙伴友好相处。因为目前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,孩子之间交拄极少,有些父母又不愿让孩子出去玩,因此,孩子为了排除寂寞,只能把爸爸妈妈作为我们的游戏伙伴,不愿爸爸妈妈离开自己。
因为目前很多家庭,主要还是由妈妈带孩子,所以,孩子就习惯于妈妈守着自己,和自己一块玩。妈妈与孩子玩的时间越多,孩子就会越开心,也就会越发依恋妈妈。
儿童依恋妈妈这是人之天性,5岁以前尤为正常。6岁将来,是孩子的学龄期。这个时候期孩子在社会心理进步方面变得上进,勤勉、自信、合作,开始有独立意识,此时恋母太过则易形成心理障碍。
孩子恋母,除去社会缘由与居住条件与外面隔绝以外,妈妈对孩子过分过分娇纵也有关系。有些妈妈与孩子亲呢过度,将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感情的寄托,整日不离左右,睡觉也搂着,在同一个被窝。正是在这种温存的依恋中,潜伏着孩子心理变态的危机,也会致使孩子的性格特点进步进入误区。这种误区主要有以下表现:
1、容易导致孩子依靠性变态人格,即:被动--侵犯人格。其表现:执拗,自我中心,而且生活能力差、易怒。他们既处处需要爸爸妈妈帮助、伴随,又要挑剔反抗爸爸妈妈,使爸爸妈妈无所适从;既有婴幼儿式的感情心理--依恋,又有霸王式的冷漠脾气,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,这种孩子最难管教,也最难相处。
2、男生恋母过重过久则易失去男士化风韵和魄力。有些因为长期同妈妈在一块,受同化太多,爱模仿女人穿着、打扮、语态,长大后甚至可能进步至性变态。而很难适应其他女人。
要想纠正儿童的恋母症。第一,作为妈妈,不要过于娇惯孩子,当孩子长到3、四岁时,不要再一直将他抱在怀里又亲又吻,以防孩子仅感到母亲的温暖,而感不到父亲的温暖,很多妈妈应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况,譬如,觉得孩子还小,一味呵护,或给孩子以特殊的暗示,使孩子感觉不能离开母亲。
第二,当孩子缠母亲时,母亲不要无原则地迁就他,应该耐心说服,诱导他与父亲一块玩。父亲也应掌握料理孩子,主动亲近孩子,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孩子做游戏,给孩子讲故事,领孩子外出游玩,让孩子感到父亲和母亲一样亲切可爱,一样喜欢自己,渐渐消除父子间的隔膜。
有些孩子不只缠着母亲干这干那,也缠着母亲不让上班。父母有时被缠得无法,常常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,或找个借口走开。孩子一见母亲不见了,就会大哭大闹。总如此下去,孩子会愈加缠着母亲,唯恐母亲忽然离开。其实,外出前,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你要去什么地方,何时走,多久回来,最好不要不辞而别,那样会使孩子非常不安。说好了与孩子分手,任他如何哭闹,也要毫不犹豫地走,让他感觉母亲有我们的事情,孩子子不该阻止。时间长了,孩子就会习惯与妈妈离别一段时间。假如孩子可以乖乖地向你告别,那样父母应该准时鼓励孩子。
6-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,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可以从67岁开始让孩子单独睡一个小床,有条件的可以从婴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孩子一个人入睡。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,大胆放下让孩子自己做事,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,扩大交往范围,转移和淡化孩子的恋母情绪。